壹心理聯(lián)合創(chuàng)作者|達芙妮、蘑菇姑姑、周小寬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心理公開課(yixinligongkaike)當小孩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我們總會想要用盡全部的方法保護他們純真的心,不讓他們受傷,不讓他們害怕。但有些問題,他們總會面對到的。當看親近的人們離世,哀悼會上大家都在哭泣;" />

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心理咨詢師致孩子的信:關(guān)于死亡,你必須90后女保鏢走紅知道這3

更新日期:2021-09-08 09:22:00  來源:m.dealzgarage235.com

導(dǎo)讀">壹心理聯(lián)合創(chuàng)作者|達芙妮、蘑菇姑姑、周小寬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心理公開課(yixinligongkaike)當小孩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我們總會想要用盡全部的方法保護他們純真的心,不讓他們受傷,不讓他們害怕。但有些問題,他們總會面對到的。當看親近的人們離世,哀悼會上大家都在哭泣;...

">壹心理聯(lián)合創(chuàng)作者|達芙妮、蘑菇姑姑、周小寬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心理公開課(yixinligongkaike)



當小孩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我們總會想要用盡全部的方法保護他們純真的心,不讓他們受傷,不讓他們害怕。

但有些問題,他們總會面對到的。

當看親近的人們離世,哀悼會上大家都在哭泣;當電視機前出現(xiàn)天災(zāi)人禍,受害者家屬無法壓抑悲傷的情緒......他們可能會疑惑地問起:


死亡是什么?

為什么大家都說太爺爺離開了?

他去哪里,我為什么再也見不到他了?

知乎上也曾有過壹個熱門話題:怎樣教育小孩正確理解死亡。


確實,在我們的生活里,“死亡”是壹直被逃避的話題,以至于大家也不知道如何向小孩解釋清。

直接告訴他死亡就是再也回不來了,每個人都會死亡,這會不會嚇到他?


隱晦地告訴他,爺爺只是去了天堂,他會不會更加困惑?

究竟該怎么向小孩解釋死亡呢?

我們邀請了3位心理咨詢師,給小孩寫壹封家書《寶貝,關(guān)于死亡,我想告訴你……》

在這些家書中,你會看到每個咨詢師,如何正面、溫柔而又有能量地,告訴小孩,死亡這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01達芙妮

死亡是上帝的禮物,讓我們不容易活入歧途



親愛的寶貝,

今天家里的貓綠綠去世了,這是你第壹次見證和接觸死亡,壹個生命說沒就沒了,相信對你的震撼很大,那么請停留在這種震撼里吧,媽媽今天需要跟你聊聊死亡這個話題。

死亡其實是個無處不在的現(xiàn)象,在這個世界上,壹切的生命體都不是永恒的,而是有限的。

比如陽臺那顆花,它的限期可能是壹年,也就是300多天;比如綠綠,它屬于貓類,它可能活幾年到十幾年;比如我們?nèi)祟悾瑝勖蠹s平均80多歲,很少人超過100歲,其實也就是3萬多天。

3萬多天,多么短暫,如果你再壹算,其實爸爸媽媽已經(jīng)活了1萬多天,外公外婆已經(jīng)活了2萬多天,而你也已經(jīng)活了3千多天,超過了人生長度的十分之壹。

你可能會驚愕,啊,我什么都沒做,就已經(jīng)活完了人生的十分之壹,太浪費了。

這不是你壹個人的感慨,古人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說的就是這種時間的流逝帶來的永恒感傷。



但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忘記死亡,或者假裝它不存在。

我們常常錯以為人生永恒,時光永遠,所以總是會消耗時間、揮霍時間,甚至?xí)驗閾碛幸级褧r間發(fā)愁,對生命感到厭倦,不耐煩,甚至采取自殺的方式提前結(jié)束這本來就有限的時間。

其實死亡是壹道警示,它像壹把劍壹樣時刻懸掛在我們頭頂,而我們的生命不過是壹道在警示注視下的旅程。

看不到這道警示的人,容易把人生活成歧途。

這意味著他們可能從來不考慮“人生要為什么活著?”這種根本性的問題,從而讓自己的生命陷入為了活著而活著,或者為了生命的本能欲望而活著的境遇之中。

壹個從來不考慮活著終極目的問題的人,他們的活著是缺乏自主性的,比如,想當然地為著壹些東西活著。而這些東西很可能是在他們3歲之前因為某些原因缺失了的,比如愛,比如認可,比如重視,比如物質(zhì),比如尊嚴。

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需要這些東西,然而就是需要不停的獲取這些東西,那種迫切,那種焦灼,就像餓鬼需要食物,總是很餓,他們搶奪,爭斗,但總是得不到,或者僅僅可能會得到壹點,但依然會很餓。

如果按照本能活,大部分人的壹生都可能是匱乏的壹生,因為由匱乏滋生的欲望無窮無盡,當我們執(zhí)著地想去從外界獲得壹些東西來填補我們內(nèi)心的缺失的時候,我們就活成了命運的傀儡。

而這壹切都在于,我們忘記了死亡的存在,我們忘了人為什么要活著。



死亡是上帝給人的最好的禮物,它把生命設(shè)成有限的存在,為的不過是更好的驚醒世人:

人生該如何度過?

是成為他自己,還是成為壹代代本能的奴隸;

是珍惜當下?lián)碛械?,還是執(zhí)著地去索求那些得不到的;

怎樣地去愛壹個人才是真正的愛?

而這些問題的答案,決定了壹個人會活得悲苦還是活得平和。

蘇格拉底說“未經(jīng)審視的生活不值得壹過?!?/p>

所以,我們不應(yīng)該避諱談?wù)撍劳?,相反我們?yīng)該時時想起它,死亡會最終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

這世上的壹切,我們終不能占有,而只是陪伴共處,我們帶不走金錢、事業(yè)及壹切功名利祿,我們也無法徹底的占有壹個人,讓他滿足我們的愛,我們來自塵土,終歸會化為塵土。

當我們懂得了這些,我們才能真正地搞明白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自己和世界的關(guān)系,因而放棄占有的念頭,才能減少被欲望綁架的可能。

最后,就像心理咨詢教會人們要做的那樣:人生要時刻保持覺察,人們應(yīng)該帶著覺察生活,而死亡做我們最好的督導(dǎo),這超過了壹切的哲理。

02蘑菇姑姑

當你對死亡感到恐懼,尋找壹個更寬廣的自己


來,親愛的小孩,讓我們點燃壹根蠟燭,讓燭火壹直燃燒,直到它燒盡為止。

請問這支蠟燭是否還存在?

你可能會說它消失了,沒有了;

可是我要說它依然以某種形式存在,它燃燒后的熱量、光線,正在宇宙中傳播;

——哪怕是剛才的燭光,也在你的記憶里閃耀。

當透過時間的維度來看待生命,是的,它會結(jié)束。因為你自己也是在時間的某壹點上誕生,你也相信在之后的某壹點你會“消失”;

然而,從更大的角度來看,即使身體不在了,你存在過的痕跡,你的言語、思想、行動就是光和熱,依然在世界中以能量的形式傳播。

物質(zhì)轉(zhuǎn)化成能量,能量轉(zhuǎn)化物質(zhì),這是科學(xué)家早就告訴我們的。你想要緊握的生命正是這轉(zhuǎn)化過程中的壹環(huán),并不以你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只是,人有時候之所以對死亡感到恐懼,是假定身體的存在等于生命本身,卻忘了生命比身體大。

記得我?guī)阍诖禾斓慕纪狻D銌栁?,今年長出來的小草,還是去年冬天埋在雪下面那棵嗎?


我說,是,卻又不是。去年的小草變成了泥土,滋養(yǎng)了今年的小草,但未必還是去年那棵。

對大自然來說,只有“變化”本身,評價來自人類。小種子變化成豐美的果實是“好”的,果實變化成壹堆腐敗的稀泥就是“不好”的,這是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的反應(yīng)。

當然,我知道懂了這么多道理,并不能讓我們免于離別的考驗。當你面對壹個具體人的死亡,你還是會害怕、隔離、孤獨。這時候,請你學(xué)會深呼吸,接納這份深重的無助,“擁抱,轉(zhuǎn)身,說再見”,想到有人類以來人們必然被死亡打擊,你可能會覺得安慰許多。



事實上,如果對“死亡”的準備應(yīng)該在意識中持續(xù)發(fā)生,我們在最終告別時可能會好受些。

你1歲的照片,和4歲的照片里,身體已經(jīng)是完全不同了,感受理解完全不同,實際上人每天都在面對必要的喪失,學(xué)會丟掉,往前走,如果你保持對變化的覺察,也許我們將會更習(xí)慣“告別”。

如果生命力更強的話,當從更大的角度來看死亡,也許人們可以試圖“超越”它:

你喜歡聽的《西游記》的故事里有個唐僧,也就是玄奘和尚,他當年卻選擇冒著生命危險,壹個人徒步走了貳十幾年,到天竺取回真經(jīng),解脫萬千人心。

他也有肉身,害怕死亡是必然的。但是,他做了不壹樣的選擇。

如果只是保全性命,人是注定失敗,失望的。只有當我們善用了生命燃燒的機會,散播了生命獨特的光和熱,才是真正“保護”了自己。

唯壹的“永生”的機會是“對自己的完成”,我想到那時也許你會真正地不害怕死亡。

03周小寬

死亡無法將壹個人抹去,如果他用愛和這個世界建立了鏈接


小孩,還記得嗎?壹年前你曾經(jīng)和外婆有壹段關(guān)于“離開”的對話,你當時難過地哭了。

外婆那次給你看的那張照片,是她為自己準備的壹張她最滿意的照片,她也給媽媽看過,也對媽媽說過,如果有壹天,當她離開,那么我們就把這張照片放大,擺在壹個地方,這樣想她的時候,就可以看見她。

媽媽知道,你當時問外婆她會離開去哪里。外婆說她會去天堂,雖然那個地方可能很好,但是,你接著問,外婆那是不是我就再也見不到你了?外婆說,是的。然后你就哭了。

媽媽知道,知道你的難過。

如果我們再也見不到某個和我們特別親近的人,再也無法看見她生動的笑容、聽見她的叮嚀、感受她的體溫,那會給我們帶來壹種非常悲傷的體驗。

所以壹想到外婆可能有壹天會變得更老,然后離開,你就會非常難過。

是的,那就是死亡。


即使活到100歲甚至更老,人也有生命終止的壹刻。

外婆知道這壹點,她并不害怕,她坦然接受,甚至提前很久準備好了那個離別的時刻需要的東西。

她希望那壹天如果到來,我們能夠更平靜地接受她的離開,而她自己也以這種方式告訴我們,她的內(nèi)心沒有痛苦。

所以不要太害怕去感受那個氛圍,你會發(fā)現(xiàn),死亡這個詞,在內(nèi)心平靜的人面前就會顯得不那么可怕殘忍,而會變得柔和。


死亡,是壹種告別。這個告別后,離去的人我們在這個世界,不會再見到了。我們會為此悲傷。這是當然的。

但是,小孩,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壞事,包括結(jié)束,包括死亡。

媽媽想對你說的是,死亡,不會真的從你心里帶走壹個人。

因為,我們見不到、看不到、不能對話,都不能代表著壹種永恒的消失。

凡存在過的都不會消失,死亡也不會帶走這種存在。

我們活著的每分每秒,每壹個瞬間的體驗,快樂的巔峰、悲傷的低谷,我們相聚在沙發(fā)前為了看什么節(jié)目爭吵的時刻,我們手牽手奔跑在廣場上去看音樂噴泉的時刻,在上海迪士尼你坐在爸爸肩膀上,看30分鐘不到的煙花的時刻.......

所有的壹切,在我們的人生里,只要經(jīng)歷過,就在那里,不會消失。

正是因為死亡讓生命有了壹個終點,所以讓我們更加珍惜——在如此有限的我們可以行動和感知的時空里,我們要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存在,更多的美好、分享傳遞彼此之間的愛。

我們的生命會結(jié)束,但是這些體驗、美好和愛,存在的那壹刻就是永恒。

沒有死亡就談不上活著,活是相對死亡存在的壹個詞,它們是壹個整體,無法分割。

生命的意義,媽媽這里沒有你的答案,而答案值得你用壹生去探尋。

不過媽媽要告訴你,我相信的壹件事。

我們是宇宙生命的壹部分。我們每個人都是壹個鏈接點,我們活著的時刻,就是在傳遞著壹種美好的物質(zhì)。

它點亮世界,是整個宇宙最有價值的東西,它超越了生命,讓死亡在它面前也變得柔和美麗,不再冰冷而是變得溫暖,它就是愛。

無論你多大,無論外婆或者媽媽是否在這個世界,無論你會在這個世界呆多久,我們之間的愛,都在。

死亡不會帶來絕對的孤獨,因為那份愛,不會因為生命的結(jié)束而消失。

愛幫助我們平靜地面對死亡。

愛自己,愛這個世界,愛你體驗的每壹個時刻,愛你的朋友,愛你的敵人,愛你迸發(fā)的生命之光,無論是幽暗還是奪目,愛你的過去,當下,和未來,甚至,愛死亡這個終點。

無論誰離開,我們都不孤獨,死亡無法將壹個人抹去,如果他用愛和這個世界建立了鏈接。

寫在最后

看完這叁封心理咨詢師的家書,不知道你是否跟我壹樣,在溫暖治愈的字里行間中,對死亡的理解更深壹層。

或許,直接用這些家書來向小孩解釋死亡,對我們而言都有壹點點難。

但最好的教育,往往都是大人們的言行。

不得不承認,我們也是缺乏死亡教育、恐懼死亡的壹代人,而恐懼本身,便是極容易傳染的。

只有當我們加深對死亡的理解和接納,讓死亡的意義滲透在生活中,我們才能完成死亡這門課的自我啟蒙。

到了那時,我們才能夠做好準備,輕輕地蹲下身來,用安定而治愈的聲音,向小孩解釋死亡這件“小事”。


-TheEnd-


-壹心理創(chuàng)作者簡介-
達芙妮,心理咨詢師,人道主義踐行者,作者公眾號:工業(yè)時代的月亮(ID:gysddyl)
蘑菇姑姑,心理咨詢師、資深媒體人,用寫作見證你我生命進展,作者公眾號: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周小寬,心理咨詢師,壹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作者公眾號:周小寬(ID:xiaokuanjoy)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