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你是在努力離婚后如何調(diào)整心態(tài)適應,還是在把自己逼入絕境?

更新日期:2021-08-30 20:05:54  來源:m.dealzgarage235.com

導讀于瑛琦前兩天,北京和上海的霧霾已經(jīng)達到了令人發(fā)指的程度,小伙伴們紛紛表示,"你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霧霾里,孤獨死去","騎自行車上班有壹種開飛機的感覺,兩邊都是祥云"。我也把它轉(zhuǎn)發(fā)到了...

于瑛琦

前兩天,北京和上海的霧霾已經(jīng)達到了令人發(fā)指的程度,小伙伴們紛紛表示,"你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霧霾里,孤獨死去","騎自行車上班有壹種開飛機的感覺,兩邊都是祥云"。

我也把它轉(zhuǎn)發(fā)到了我的朋友圈,朋友們表示贊同,當然也有很多關乎生存舒適度的朋友覺得這樣會讓我們很不舒服,不過,這就是進化的力量,為了生存,我們也是拼了。

我記得碩士階段,老師在給我們講適應的時候,就曾經(jīng)預言過人類未來的樣子。她說:"別看現(xiàn)在我們都追求高高瘦瘦的,其實都沒有意義,因為未來的人類壹定會變成禿頭、大肚子、羅圈腿,這是我們不可逃脫的事實。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隨著科技的發(fā)達,對于我們大腦本身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但是其他的器官的作用就會變得越來越弱。再加上我們出門都靠各種節(jié)省時間、節(jié)省體力的交通工具,所以像頭發(fā)、大長腿這些就會慢慢退化,而且隨著我們坐著的時間越來越長,肚子自然就會變得很大,所以大肚子早晚也會成為人類的標配。"

其實仔細想壹想,這樣的說法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隨著生活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我們自身也會做出相應的變化,才能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只不過我在思考壹個問題,這種所謂的適應究竟是好還是壞。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適應的本質(zhì)就是集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而適應的形式包括兩種,同化和順應。同化是指個體把環(huán)境因素納入到自己已有的圖示或結構中,也就是說,原來我沒有,現(xiàn)在因為外界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了,所以我也跟著發(fā)生了改變,這樣的改變無疑增加了和豐富了我們本身的動作。而順應是主體改變動作以適應客觀的變化,與同化不同,順應似乎更具有主動性,我為了適應變化而主動發(fā)生改變。

但是,這種適應如果是在我們自知且自愿的情況下發(fā)生的,那算是壹件好事情。畢竟主動地去適應新環(huán)境,減少自己在新環(huán)境中的不舒適感是壹件很好的事情,更反應了我們的能力。不過,很多時候,適應是發(fā)生在我們沒有意識的情況下,我們自然而然地就習慣了,這個時候可就未必也是壹件好事了。

以我們對待的霧霾的態(tài)度為例。我記得剛剛出現(xiàn)霧霾天氣的時候,大家那叫壹個恐慌,仿佛這樣的空氣只要吸上壹口就足以斃命,大家是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即便出門也恨不得戴上20個口罩,在街上行走的速度都接近于低空飛行,就是為了少呼吸壹口是壹口。但是,隨著霧霾天出現(xiàn)的頻率不斷增加,我們都成為了見過大世面的人,即便能見度不到幾米,我們帶口罩的人并不多,而且也很少有人會因為霧霾而改變自己當天的行程計劃,無非就是在朋友圈里調(diào)侃壹下,而這樣的壹天與平時并沒有什么差別。

從最開始的惶惶不可終日到如今的視而不見,其實不過短短兩年的時間,我們竟然發(fā)生了這樣巨大的變化,真不知我們是該慶幸自己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強還是該悲哀自己的麻木與無動于衷。不過,這也從另壹個角度詮釋了我們對于環(huán)境的適應。當某壹種刺激突然出現(xiàn)在生活中的時候,最初我們壹定是害怕、恐慌的,而且我們也壹定是頑強抵抗,希望可以讓這種刺激消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能力打敗它,所以就只能任由它肆意妄為,這個時候我們還會有壹些無奈的情緒在里面,再之后,這種刺激頻繁地出現(xiàn),就變成了和我們吃飯睡覺壹樣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已經(jīng)開始接受,慢慢變得麻木,而此時最開始的那種害怕恐慌,也就不復存在了。

之前,有許多網(wǎng)友都咨詢過我,要不要分手。雖然大家的情況都不盡相同,但是歸結起來,都可以說是,戀愛中有讓自己的非常不滿意甚至是打破底線的事情發(fā)生,可是畢竟交往了這么久,說分開也是很不容易的。其實,這些事情,在外人看來,必然是要分手的,而且是非分不可的。因為有的是對方同時交往好幾個對象,還有的是對方騙自己的錢財出去賭博,這些與壹般意義上的愛與不愛都沒有可比性了,但是他們?nèi)耘f在用昔日的壹些小美好來麻痹自己,盼望著對方可以瞬間幡然醒悟,又或者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救世主,若是拋棄了這樣的人,真是有違自己的神圣使命。

不過,在我看來,其實這些理由都是借口,都是適應鬧得鬼,他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喪失了改變的勇氣,他們無非是為了自己,畢竟很多時候逃離比堅守需要更大的勇氣。

這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于1967年研究動物的時候提出來的,他用狗做了壹項實驗。起初他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壹響,他就給狗施加電擊。但是,因為狗被關在籠子里,所以它無法逃避電擊。之后,只要蜂音器壹響,他就會再次施加電擊。幾次之后,在電擊之前,他會把籠子門打開。然后等到蜂音器響起來的時候,再實行電擊,可是這個時候,狗不僅不會逃離籠子,而且在電擊之前,它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離這個讓它痛苦的地方,但是它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而對于我們?nèi)祟悂碚f,也是壹樣。我們在感情上不順利,即便開始了壹段新的戀情,我們也不會認為自己這壹次會幸福。我們在工作上不順利,即使所有人都來幫助我們,我們也不再認為自己是壹個有能力的人。

而這也是壹種適應,我們適應了自己糟糕的狀態(tài),我們以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實并不是我們不行,而是我們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yōu)樽约涸O立了心理障礙,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我們無法改變的因素,然后放棄了自己。所以,適應讓我們破罐子破摔,接受了所謂的命運。

適應終究把我們變成了籠子里那條絕望的狗。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