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導語:孩子知道拿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是不被允許的,但還是總喜歡亂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而且經(jīng)過多次教育都不見改正,甚至越來越嚴重。為什么她明知道不能隨意拿,但還是要拿,并且不改變呢?利方心理咨詢中心專家為您解讀:案例:女兒總是不經(jīng)過允許私自把幼兒園的玩具拿回家,媽媽教育她這不是你的東西不許拿,讓她把東西還回去,起初她還有點怕,但是還給老師之后老...
導語:孩子知道拿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是不被允許的,但還是總喜歡亂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而且經(jīng)過多次教育都不見改正,甚至越來越嚴重。為什么她明知道不能隨意拿,但還是要拿,并且不改變呢?利方心理咨詢中心專家為您解讀:
案例:女兒總是不經(jīng)過允許私自把幼兒園的玩具拿回家,媽媽教育她這不是你的東西不許拿,讓她把東西還回去,起初她還有點怕,但是還給老師之后老師只是說了句:“哦,玩具放那吧”,并沒有訓斥。事后孩子又出現(xiàn)好幾次這樣的行為,大都以同樣的方式教育她,女兒還是斷斷續(xù)續(xù)會產(chǎn)生這些問題。最近又發(fā)生類似的事,媽媽實在忍不住,更加嚴厲的教育她,說她這樣做警察會把你抓去的。每次訓斥時,孩子都表情呆滯,好像思維停止了似的,也不說話,膽膽怯怯的,逼急了就說幾個字,叫她以后不要再拿了,就答應說:“哦?!笨墒遣]有看到效果,反而越來越嚴重了。媽媽反映孩子很聰明,絕對能聽懂道理,她明明知道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能拿,可為什么還是拿呢?覺得好像是孩子的心理發(fā)生了問題,但又不知如何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
解讀:
女兒總是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這樣的毛病屢禁不止,一定讓母親很頭疼。在這件事情最早發(fā)生的時候,孩子才開始發(fā)展規(guī)則意識,還不能完全區(qū)分什么行為是“正確”和“錯誤”的。在這個時期,一般建議家長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規(guī)則,從這一點上來說,母親教育的內(nèi)容是沒有問題的。但在教育的方式上,我們一般鼓勵家長采取更溫和的方式,逐步教導孩子某個行為能做或者不能做的原因,而不是采取比較嚴厲的方式,因為這有可能讓孩子產(chǎn)生受挫或創(chuàng)傷的體驗。
孩子在她受到訓斥時,出現(xiàn)一種退縮和呆滯的反應,這有可能是因為她還未能完全理解自己受到訓斥的原因,或者訓斥的強度超過了她能夠接受的界限。另外,孩子自己也知道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能拿,但這并未能阻止她做出這樣的行為,這可能反映著對孩子來說,拿東西已經(jīng)并非出于一時的好奇或是滿足,而是一種心理上的強迫性需求。而且我們也看到,她拿的東西在價值或者滿足好奇心方面其實意義不大,往往是一些無關(guān)緊要或者沒什么價值的物品,這說明她本身并非看中物件的價值。從這兩個方面來說,她目前問題更可能的原因是心理層面的需求未被滿足和教育方式不當。
我們無法得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具體信息,也難以分析孩子是因為什么樣的心理動機而產(chǎn)生了這樣的行為模式。對于成人慣偷,或是心理上說的“偷竊癖”的研究來看,當事人雖有偷竊習慣,但偷竊行為并非出于本意或事先認真的謀劃,也并非迫于生活需要,而是具有順手牽羊、不能自制的強迫性偷竊沖動、在乎冒險刺激的過程而不在偷竊結(jié)果等特點。從小開始的偷竊癖往往有發(fā)泄被壓抑的心理沖動、尋求額外刺激,及通過此種方式來與家長或管教者對抗的心理動機。所以,對于孩子的問題解決,恐怕不能單純從遏制外在行為入手,是需要更詳細的了解家庭成長史、教養(yǎng)方式來分析心理需求的。建議家長尋求正規(guī)的心理治療或心理咨詢機構(gòu)的幫助。
利方兒童心理咨詢專家?guī)椭哌M孩子的內(nèi)心,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學會用能夠讓家長和孩子受益最大的方式進行親子互動,教育孩子、引導孩子。歡迎撥打我們的預約熱線:qq503496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