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寬來源:周小寬(ID:xiaokuanjoy)“我會對因為痛苦來找我的來訪者說:這件事、這些痛苦正是你的機會。這些外因、這些遭遇,會給你帶來壹個窗口期,你將有機會深入你的內(nèi)心世界,摧毀你的舊模式,你可能會建立壹個新的世界——這不是安慰" />
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周小寬來源:周小寬(ID:xiaokuanjoy)“我會對因為痛苦來找我的來訪者說:這件事、這些痛苦正是你的機會。這些外因、這些遭遇,會給你帶來壹個窗口期,你將有機會深入你的內(nèi)心世界,摧毀你的舊模式,你可能會建立壹個新的世界——這不是安慰...
“我會對因為痛苦來找我的來訪者說:
這件事、這些痛苦正是你的機會。
這些外因、這些遭遇,會給你帶來壹個窗口期,你將有機會深入你的內(nèi)心世界,摧毀你的舊模式,你可能會建立壹個新的世界——這不是安慰的套話,也不是我對某個人的愛心或同情。
這是我的相信,是我的體驗?!?/p>
——摘自《我不想再證明自己了》
01有位讀者,向我提問,如下:
“小寬你好,講講我的故事。
去年我因為愛情毅然搬出了我的家,離開父母,來到了他的城市,大半年過去了,生活得不錯,我喜歡新城市新工作新生活。
只是和父母幾乎斷了聯(lián)系,每周我會給爸爸打電話報平安,時長幾乎不會超過叁十秒,對方幾乎沒什么回應,而媽媽壹直不接電話。
原因很簡單,我和男友有血緣關系,我的外公和他的爸爸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我們在壹起壹開始就咨詢了法律和遺傳咨詢方面的專家,法律不干涉,下壹代的影響和正常人無異,
我們感情很好,叁觀壹致,也因為對方變成了更好的人,
但是幾年過去,我的家人始終無法接受,我和父母之間就這件事溝通了很多次,每次雙方都覺得痛苦不堪,這件事變成大家心里的壹個大大的結,
我也因為這件事會懷疑和男友的感情,和父母之間的疏遠讓我非常痛苦,我搖擺不定的想法讓我更難受,
我該怎么做,來修復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
我又該怎么做讓事情有比較好的結局?
——夏蟲”
如果是你,如何回答?
我寫過,當你開始痛苦,你可能就會進行哲學思考了。
這句話,也不是我發(fā)明的。
不過我寫出來的時候,才是我真正理解和認同這句話的時候。
來訪者,讀者,內(nèi)心常常有這樣的問題,
怎么辦?
這樣對不對?
到底什么是對的?
意義是什么?
我是什么?
其實,面對痛苦,我們經(jīng)常會提出并思考,哲學問題。
舉個關于哲學思考的例子。
我有個朋友Z,因為自己的媽媽退休在家卻不怎么愿意幫她帶小孩,所以很多怨恨。
她很難受,也很憤怒,她覺得別人的媽媽怎么都可以帶小孩,自己的媽媽身體健康也沒工作,怎么這么自私呢?
她陷入痛苦,充滿了情緒。她有時發(fā)朋友圈,表達這種憤怒,有時在聚會時,也會表現(xiàn)出羨慕別人有幫手帶娃的母親。
但是我覺得,真正可以幫到她從痛苦里,出來的方式是,
在這個時候,嘗試做壹種哲學的思考。
媽媽不幫我?guī)『ⅲ綃寢尣粣畚?/p>
媽媽很自私=我很慘,我很憤怒
我們觀察以上這個內(nèi)心句式。
媽媽不幫我?guī)『?,和后面的“不愛我,很自私”,“很憤怒”“我很慘”之所以畫上了等號,完全是基于朋友Z內(nèi)心的“理念”。
是她內(nèi)心的公式,不容置疑。
但正因為這個不容置疑,她很痛苦難受。
痛苦來臨時,我們開始思考,
思考的就是,“我有哪些不容置疑的理念,是我痛苦的來源”。
如果開啟哲學的思考,那么朋友Z首先需要有的,就是對這個等式抱有懷疑。
假如這個等式,沒有被證明是壹個偽命題,那么也許它就是真理。
但是假如馬上就能證明它是壹個偽命題呢?
在證偽后,朋友Z也許就能夠不再被未經(jīng)思索的“潛意識模式”引發(fā)大量的憤怒痛苦。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等式是個偽命題嗎?
朋友Z將媽媽不幫她帶小孩,視為壹種媽媽的自私,和媽媽不愛她的表現(xiàn),
是因為,在她看來,媽媽就應該幫她帶小孩;
是因為,她想當然的認為她媽媽壹定有幫她帶小孩的能力,所以如果媽媽不帶小孩,媽媽就是不愛她的。
但是,媽媽應該幫她帶小孩,這種“應該”,只是她自己單方面的定義和準則;而媽媽到底有沒有體力和心力在伍陸十歲的年紀幫她帶小孩,這個也是她從未認真想過的問題。
因為沒有懷疑過這些前提,所以她才會那么難受。
幫她帶小孩的媽媽,是她理想中的媽媽,
但是現(xiàn)實中的媽媽,就是現(xiàn)實的樣子。
不是每壹個媽媽都有意愿和能力在自己的晚年幫手帶小孩,
而每壹個媽媽對于自己人生的安排和對愛的感受理解都有差異,
即使有能力,也可能不帶,就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
朋友Z忽視了這些差異,也忽視了理想和現(xiàn)實的距離,
預設了所有的“好媽媽”都會幫女兒帶小孩的,這樣的偽命題,
并深信不疑,所以才會因為媽媽不幫自己帶小孩,而格外難受、失望。
也許朋友Z有壹天,會開始對自己發(fā)問:
是不是所有幫女兒帶小孩的都是好媽媽都充滿愛?
(我相信,此處壹定有人說不是)
是不是所有拒絕幫女兒帶小孩的都是壞媽媽,都很自私冷漠?
(我相信,此處也壹定有人說不是)
這里面有太多可能。
當她發(fā)現(xiàn)了自己關于媽媽幫帶小孩的偽命題,
那么她對媽媽的定義和感覺自然會改變,
她會更多理解和接納,看到期待和現(xiàn)實的距離。
她的痛苦,就會得到減輕。
這就是哲學的思考。
痛苦會讓你發(fā)問,幻滅會讓你懷疑。
當你痛苦,并因為痛苦而在內(nèi)心不斷吶喊,不斷問出問題的時候,
就是哲學來到你的身邊,準備助你成長,幫助你從舊的觀念里出來的時候。
03很多人在咨詢里經(jīng)歷的都是認知重建的過程。
很多人,看文章學心理學經(jīng)歷的也是壹樣的過程。
我們舊的觀念和認知,就像從壹開始手里就握著壹個無比珍貴的杯子,里面裝著水。
如果水不夠燙手,你就會壹直抓著杯子。
可水如果越來越燙手,燙手得讓你好難受,以至于你最終抓不住了,
那么你最終,可能會放手。
任由它摔碎,或者將它放在別處,而不是自己的手中。
舊觀念和認知,很多是原生家庭或者別人賦予我們的,
我們不假思索的接受了,甘之如飴,視為真理,從不懷疑。
我們以為那就是“我本身”。
直到有壹天,你體驗到了挫敗、創(chuàng)傷、喪失、巨大的痛苦,
你無法控制和改變,無力做到,眼睜睜看到不想要的結局來臨。
這個時候,是很多人開始發(fā)問的時候,
也是很多人開始去咨詢的時候。
比如,
你以為自己是壹個父母觀念里,期待的小孩,你壹直很努力,也很相信自己是的,
父母對于你的要求,就是你對于自己的要求。
然后你有壹天因為某個控制之外的挫敗,發(fā)現(xiàn)你沒有做到,
這個令父母和你本人都很失望的挫敗可能是,你離婚了,你失業(yè)了,你考砸了,
你不再是父母期待的小孩,也不是你自己期待中的樣子。
你壹向篤信的東西,幻!滅!了!
你迷茫了,問出“我是誰?”“如何面對這種失控”
當你問出這個問題,其實你就是開啟了你的哲學思考,
當你問出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你對于“父母期待的你”的證偽,
當你問出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你建立新的“自我信念”的開始。
你提出了質(zhì)疑,
你達不到父母的期待所經(jīng)歷的痛苦讓你質(zhì)疑了這個期待本身是有問題的,
比如你的父母希望你壹定要出人頭地,
比如你的父母希望你絕對不可以離婚,
比如你的父母希望你能夠壹直做正確的選擇。
期待本身不是真理,不能定義你,而只是代表了父母的心愿,認知,價值觀。
代表了他們的人生。
這個時候,你就跨越了,成長了。
將上文的“父母”,換成你自己,其實是壹樣的。
很多人的痛苦,來源于,自己的現(xiàn)實,與自己的期待不符。
現(xiàn)實不受控,他人不受控。
但是假如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期待本身就是壹種近乎完美的、過高的、純粹的要求,
只是你自己從未懷疑過它的真?zhèn)危?/p>
那么你的也就能夠重新找到壹種更適用于現(xiàn)實的標準。
你就能夠重建認知,將你的命題,變成開放式命題。
你的人生就會平靜自由得多。
因為沒有那么多的,不可以和拒絕接受。
那杯水,就是你的偽命題。
你定義了,“我絕不能放手和失去”。
但是當那杯水足夠燙手(當你足夠痛苦),也許你就會放下水杯,
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也是可以放下的。
即使摔碎也不過如此。
這就是去掉執(zhí)著。
不經(jīng)歷痛苦,難以去掉執(zhí)著。
經(jīng)歷了痛苦,我們就會質(zhì)疑“執(zhí)著”。
執(zhí)著的期待和控制,就是痛苦的根源。
就如同朋友Z對自己媽媽的期待,
也如同文章開頭的讀者,對于父母和男友的期待。
提問的讀者,她的痛苦是,和心愛的人在壹起,但是無法扭轉父母的觀念,得不到父母的接納。
而后,“開始懷疑和男友的感情”,同時,“和父母也壹直疏離”,
于是很痛苦,糾結,希望找到壹種方法,“修復和父母的關系”、“讓事情有比較好的結局”。
她的期待,是壹種執(zhí)念,成為了痛苦的根源。
和心愛的人壹起,彼此相愛,也因為對方成為了更好的人,這是非常珍貴的獲得;
但是因為這個人和自己的血緣關系,因為倫理觀念,雖然不違反法律和優(yōu)生優(yōu)育,卻始終得不到父母的接納理解。
這是代價。
有獲得,有代價。
有正面也有反面,這是現(xiàn)實。
每壹個人都會期待自己的愛人,能被父母所接受。
但是并不是每壹個人都能實現(xiàn)的。
這位讀者,可能就是無法接受這種“不能實現(xiàn)”。
問題是對我提的,但是我也沒有什么方法,讓她獲得“比較好的結局”。
因為這件事情,就是有光明也有暗影,
有獲得也有失去,有快樂也有痛苦。
如果你選擇了壹個人,而這個人無法讓父母接受,你因此在甜蜜之余也有痛苦,在和他相愛之外,也有和父母疏離的失去,
那么,就去承擔吧。
與其預設,人生必須是完滿的,這樣的偽命題,
不如接受,人生本來就有遺憾,這樣的真理。
與其堅持,我所在意的都要實現(xiàn),這樣的執(zhí)念,
不如退壹步,問問自己,究竟是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帶給你的痛苦更大,
還是因為你不能接受這種“無法實現(xiàn)”,
而壹直將自己困在壹個局里感受的折磨更多。
日劇《肆重奏》里面,拉大提琴的女孩小雀,暗戀拉小提琴的別府,
但是她知道,別府喜歡的是卷姐,
她暗中撮合,希望自己喜歡的人能夠得到他喜歡的人。
有壹段對白如下:
得知她的暗戀故事的家森對她說:“你這是單相思?!?/p>
小雀回答:“單相思與我而言正好。
去過的旅行可以變成回憶,沒有去成的旅行不也能成為回憶嗎?”
這就是人生的真諦。
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不迎合,做真實的自己,前提是先要真正認識自我。
否則永遠擺脫不了別人的眼光,被外界的焦慮、壓力左右,恐慌迷茫。只有當你真正地認識自我,才能在獨處中找到心靈的平靜,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但要真正做到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實并不容易。
向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