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寫在前面的話:很多人都會遇到壹個共性問題,那就是,感覺目前的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提不起精神,感受不到任何價值和意義,分分鐘會在腦海中閃現(xiàn)出無數(shù)次想要離職的念頭。然而很快,這個念頭又會被另外壹個念頭打壓于無形中,那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除了" />

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我聽過的最可怕的自心理咨詢培訓毀式預言,叫“我不知道想做什么

更新日期:2021-09-10 04:18:23  來源:m.dealzgarage235.com

導讀">文|趙曉璃|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寫在前面的話:很多人都會遇到壹個共性問題,那就是,感覺目前的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提不起精神,感受不到任何價值和意義,分分鐘會在腦海中閃現(xiàn)出無數(shù)次想要離職的念頭。然而很快,這個念頭又會被另外壹個念頭打壓于無形中,那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除了...

">

文|趙曉璃

|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很多人都會遇到壹個共性問題,那就是,感覺目前的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提不起精神,感受不到任何價值和意義,分分鐘會在腦海中閃現(xiàn)出無數(shù)次想要離職的念頭。


然而很快,這個念頭又會被另外壹個念頭打壓于無形中,那就是——


“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除了在這里繼續(xù)耗下去,似乎想不到更好的辦法了?!?/p>


你是不是也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困惑呢?


或者,你早已被這種困惑折磨了很多年,思索多年卻壹直沒有找到滿意的方向呢?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職場人,都會在這個“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問題上敗下陣來?!


壹、怎么辦?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幾年前,當小倩(化名)頭頂重點大學光環(huán)的自己開始踏入社會尋找職業(yè)生涯的第壹份工作時,她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壹份看似穩(wěn)定有前景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工作,會將她的職業(yè)跑道徹底帶偏。


那是壹家在當?shù)仡H有名氣的大型國有企業(yè),在父母的眼中,它正規(guī)、穩(wěn)定、有前景,是壹家各方面都很不錯的公司,也的確,憑借著貳叁十年來的發(fā)展與積累,這家企業(yè)確實在業(yè)界享有壹定的名氣,壹提及女兒壹畢業(yè)就能進入這樣的單位,父母臉上樂開了花兒,再叁叮囑小倩壹定要好好把握機會,做出自己的成績。


在小倩的設想中,她也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她給自己的規(guī)劃是從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做起,踏實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多學習多思考,將來再挑起數(shù)據(jù)分析的重任,進而再調到財務部任職或晉升為數(shù)據(jù)中心的主任,獨當壹面。


從踏入這家企業(yè)的第壹天起,小倩處處留心,勤勤懇懇,然而不知為何,小倩看到數(shù)字就頭疼,工作倍感吃力;她成天提心吊膽,生怕自己把數(shù)字弄錯,可越是害怕就越緊張,越緊張越容易犯錯。


怎么辦?是不是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到底要不要辭職?


從此,小倩內心的煎熬開始了。


貳、是什么讓我們看不見想要什么?


小倩的擔憂和很多職場人如出壹轍:


如果辭職,不但自己幾年的心血付諸東流,連自己辛辛苦苦累積的人脈也可能就此斷裂;


如果留下來,未來還要花大量的時間面對壹堆無感的數(shù)字,她知道自己的工作可能不會有任何起色,像是壹潭死水,泛不起壹絲漣漪。


然而壹想到離開,很快她又被另外壹個問題困住了手腳——


“辭職后我又能做什么呢?如果還要做數(shù)據(jù)類的工作,豈不是又要從頭做起?又要重復同樣的痛苦?如果不做,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小倩壹遍又壹遍地問自己。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是我聽到的最多的自毀式預言。


之所以稱之為“自毀式預言”,是源于BarbaraSmith的壹本書,書中Barbara提及,導致人們遲遲無法選擇無法行動的原因,就是在于這些“自毀式”的說辭里。


這些“自毀式的說辭”包括——


壹、追求夢想就意味著要辭職,辭職還怎么生活?我做不到!


貳、我做什么都沒有長性,開始的時候明明很喜歡,可就是沒有長久堅持的。


叁、我已有的成功來之不易,別人羨慕還來不及,我說不滿意就能隨便放手嗎?


肆、我想要的那些東西是不對的/不現(xiàn)實的,是不可能得到理解和支持的。


伍、如果決定了自己要做什么,到頭來發(fā)現(xiàn)卡在這里,豈不是很慘?


等等。


這些自毀式說辭就像擋在你面前的煙,讓你呼吸困難,無法看見眼前的路。


如果你把這些自毀式說辭當真,你就會深陷“自欺欺人”的模式怨天尤人——你很容易陷入壹種迷茫無力但又安理得的怪圈。


事實上,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原因與合理性,包括自毀式說辭。


就好比煙的源頭,很可能是當初為了溫暖別人溫暖自己而生的火;


找到問題的源頭,才能發(fā)現(xiàn)真正的答案。


叁、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因為你不敢


隨著經(jīng)手的職業(yè)咨詢案例越來越多,我越來越篤信壹點,那就是——


事實上,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別驚訝,你真的知道。


問題在于,不是每個人都具有向內探尋的勇氣,也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勇氣面對曾經(jīng)不那么成功的自己。


壹、想要做回真正的自己,意味著可能背叛父母壹生的期待


我漸漸發(fā)現(xiàn),很多人之所以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因為他們總是在自我耗竭中,在自我及他人的期待中拼命撕扯著自己,不知所措。


在咨詢中,小倩不斷地告訴我,她無法面對父母失望的眼神。


為了讓父母開心,小倩從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她將自己偽裝成父母喜歡的樣子,比如她明明不喜歡數(shù)字,卻依然聽從了父母的建議做起了和數(shù)字相關的工作,只因為這份工作能讓父母感到安心和踏實。


這是壹種選擇。


然而當你選擇接起父母期待的同時,你必須放下對自己的壹些期待:期待自己可以找壹份喜歡的事情,期待自己有更多的事業(yè),期待自己能有不同的生活。


從小到大,小倩喜歡的都是在父母眼中“不入流”的,比如唱歌跳舞。


父母壹再和她強調,你是窮人家的小孩,唱歌跳舞這些事情都是有錢人才能玩得起的,以后很難謀生,還是少出些風頭、安分些好。


為了不讓父母傷心,原本愛唱歌跳舞的小倩慢慢變成了另外壹個人,她每天話很少,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寫作業(yè)。


在父母眼里,女兒終于變得“懂事而乖巧”了。


貳、想要做回真正的自己,需要放下內心的“應該”


有這么壹個比喻,說的是我們往往不愿意認同自己真實的樣子,就好像做完整容手術的人不愿意面對鏡子壹樣。

因為我們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太多的“應該”。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說,男人應該堅強,女人應該示弱,年輕人應該順從,老人就該安分。


我們就像紙牌屋里的觀眾,被這些來自“社會”與“家庭”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深深說服,這些價值觀的勢力異常強大,讓我們不敢“接納”自己原來的樣子。


小倩能想起的少有的歡樂時光,是大學期間在迪士尼游樂場實習的那段日子,她說,當她用笑臉迎接每壹個小孩,用耐心的話語解答家長的疑問,為他人做些舉手之勞的幫助,都讓她感到由衷的快樂。


她曾經(jīng)無比渴望能留下來工作。


“可是,我應該找壹份像樣的工作才是啊,我應該往高處攀登,我應該積極進取,我怎么可以安于現(xiàn)狀,在這里做壹名不起眼的服務生呢?”


就這樣,小倩再次選擇了無視內心的聲音,向現(xiàn)實做了妥協(xié),找了壹份滿足家人期待的“好工作”。


叁、不知道擅長什么的你,唯獨擅長傷害你自己


我告訴小倩,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別人給我們的建議都帶有兩個部分,壹個叫“他建議我”,壹個是“他期待我”。


在我們涉世未深時,我們會單純地堅信別人的建議就壹定是毫無私心的“給我的建議”,卻忘記了,其實這份“建議”的背后,還隱藏著“對我的期待”這件事情。


比如小倩的父母建議她找壹份穩(wěn)定輕松的工作,里面包含了給她的期待——希望她有壹份聽起來穩(wěn)定而體面的工作,能夠早日結婚生子,希望給他們老兩口壹個小孩帶,讓他們體會到成就感。


如果壹個人足夠成熟,TA就會懂得壹個事實,那就是,我們不可能同時滿足自己和他人的要求。


太多的人長期撕扯于內心和他人的期望建議中,他們疲于奔命,傷害了最好的那個朋友——自己。


當別人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傷害“你自己”這個朋友時,你不僅不讓TA躲開,反而按住你自己說:“別還手,這是自己人!”


請不要忘了,你總有選擇——


你可以選擇收到他們的期待,滿足他們;

也可以選擇收到期待,但不滿足他們。


當然,你永遠無法決定讓他人不對你有所期待,因為這是他人的事。


肆、從“想做”到“能做”,還要匹配動機


按照上述步驟,小倩列出了自己想做的幾件事情,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如何判斷哪些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呢?


這也是困擾在很多人心頭的困惑,那就是,好不容易找到了壹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如何判斷這是不是自己可以做好并能有所發(fā)展的領域呢?


可以從匹配動機入手。


德國心理學家斯特朗格研究了人們看待世界的陸種職場內在動機,也被成為陸種激勵因子,分別為理論導向、實用導向、唯美導向、社會導向、個人導向及傳統(tǒng)導向。



該理論強調,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這陸個因子,但每壹個的程度高低不同。


這陸個因子及相關釋義如下:


壹、理論導向強調的是真理和知識,這類人群擅于鉆研,以追求真理和知識為使命和追求,如科學家、研發(fā)人員就是這種人居多;


貳、實用導向注重投資回報,這種人注重高效,拒絕任何時間和資源的浪費,渴望獲得收益超越他人,銀行家、工程師往往以此類動機為主;


叁、唯美導向強調美與和諧,這類動機導向的人群注重個人感受及人生體驗,喜歡欣賞和諧與美好,典型人群有設計師、藝術家、瑜伽教練等;


肆、社會導向指向服務和助人,這類人愿意幫助他人且不求回報,很多志愿者、護士、輔導員等都具有這類特質;


伍、個人導向者追求權力和認可,他們渴望領導他人擁有權力,提高自身地位,政治家、運動員、董事長等都具有這類特質;


陸、傳統(tǒng)導向注重原則及信仰,這類人追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重視社會結構與次序,很多革命家、文化傳播者、軍人等都具有很強的傳統(tǒng)導向動機。


通常我們認為,在陸個因子中排名最高的兩個因子,就是你采取行動的主要驅動力。


如果壹個人的工作能夠和TA的這兩個激勵因子相匹配的話,那么此人的潛能就能夠充分的發(fā)揮,就會形成職業(yè)的良性循環(huán),最終越做越好。



如果工作與你的兩個激勵因子不匹配,即便你“想做”,但由于缺乏內在驅動力,你很難從內心獲得成就感,因此很難長久。


經(jīng)過排查,文中的小倩前兩個激勵因子為社會及傳統(tǒng)導向,這也就進壹步驗證了她不適合數(shù)據(jù)分析類工作,因為后者更適合理論或實用導向的人。


小倩終于明確自己要做什么了。


后來的她說服了父母并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在壹家新單位開始了新的工作,如今的她每天都非??释习啵瑺顟B(tài)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觀,工作漸漸步入了正軌。


我突然想起壹段話,大意是,工作本身是無法讓我們快樂的,真正能讓我們產(chǎn)生快樂的,是“工作做得好”這件事。


而盡快找到自己想做且能做好的事情,無疑會讓我們的職業(yè)步入良性發(fā)展軌道。


并且至關重要的是,這份決定權不在別處,恰恰是在我們自己手里。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yè)生涯咨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2017年新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叁個月銷量破伍萬冊。自媒體“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趙曉璃。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