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有些人生幽閉空間恐懼癥問題,你未必都需要解決

更新日期:2021-08-24 16:10:49  來源:m.dealzgarage235.com

導讀廖瑋雯丨壹心理專欄作家我們習慣這樣壹種生存方式,遇到問題,感到焦慮,然后去思考解決的方式方法,隨之作出選擇或者決定,最后我們終而解決問題,然后心情得以平復。當然,我們還會再次遇到問題,感到焦慮,我們還會去采用...

廖瑋雯丨壹心理專欄作家

我們習慣這樣壹種生存方式,遇到問題,感到焦慮,然后去思考解決的方式方法,隨之作出選擇或者決定,最后我們終而解決問題,然后心情得以平復。

當然,我們還會再次遇到問題,感到焦慮,我們還會去采用同樣的思維模式和解決辦法,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

“解決問題能讓我們得到快樂”。這是壹個魔咒,也是壹種誘惑。

譬如學業(yè),譬如工作,很多時候,去通過壹些方式方法,通過努力與付出,我們常??梢匀⒕置鎕old住,去讓事情如人所愿,但是這招放在人與人的身上,往往就不那么好使了。

就像朋友會去詢問,小孩不聽話,我該怎樣讓他聽話,丈夫不上進,我該怎樣讓他上進,父母不愛我,我該怎樣得到關愛……在人與人之間,本著這種思維解決問題,常常讓人大失所望。

如果本著問題必須得到解決才能平復心情,得到快樂的話,我們就會陷入長久的焦慮中,無能為力,難以自拔。

前段時間,我發(fā)了條帶情緒的微博;針對壹些鍵盤俠進行了批判。這時,會有壹些網(wǎng)友表示反對,對于謾罵的人我會毫不搭理,但對這條評論我卻有些情緒:我本以為你是壹個客觀的人,以前關注你是覺得你寫的文章很理性,很客觀,沒想到你也會在背后評論別人,那些滿腹經綸的low貨說的就是你吧,取關了再見。

當時處于情緒中的我在和他爭辯壹些什么呢?我在解釋我有闡明自己立場的自由,我在期待這個網(wǎng)友可以改變他的看法。

我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然而,在這背后,是我希冀被人,甚至被所有人喜歡的期待。

當我反思自己的時候,我想我對自己的角色有所期待,也在試圖滿足他人的期待,似乎咨詢師不能有自己的情緒,不能有自己的立場,需要包容壹切,對所有人都如沐春風,才能被人喜歡,而當我給自己戴上壹個這樣的面具后,我便變得不再真實。

我過于相信自己的力量,認為自己可以讓所有人支持與喜歡,認為自己可以去解決這個問題,獲得平靜,事實上,此題無解,因為我被取關了。

那位網(wǎng)友其實和我壹樣,他在理想化他人,我在理想化自己——我認為的咨詢師是這樣的,當你不能符合我理想中的樣子時,我會失望,會憤怒。

這篇文章不去談幻象破滅,而是探討我們是否非要解決這些問題,去讓事情如同我們想象?

我們是不是壹定要小孩聽話,丈夫上進,父母去愛我們?或者得到大家的喜歡?

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都會期待自己可以干得漂亮,welldone、goodjob都是讓人歡喜的詞;如若問題可以得到壹個好的解決,焦慮可以得以緩解,那么自然壹切安順,皆大歡喜。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這種方式太過依賴,太過信任,我們過于樂觀、自信,過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與力量,我們忘了,其實世間存在壹些難以解決,甚至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拒絕承認這點,就會讓我們陷入泥沼之中,迷失自己。

當我們不再去考慮非要解決這些問題會是怎樣?

當我不再解釋,不再要求自己在他人的眼里呈現(xiàn)出壹個完美的咨詢師的模樣時,我得到表達自己情緒,表達自己觀念的自由,得以活在真實之中。

當我們不再要求小孩必須聽話,把小孩的“不懂事”當做壹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時,我們和小孩都得到了成長的自由,我們可以陪伴他探索和認知這個世界,他能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觀點,我們愛護他,尊重他,隨之而來的是,小孩和我們的關系變好了,變得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

當我們不再要求對方必須上進,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個在我們眼里不上進的人,正在成為真實的自己,你可以選擇愛他,你可以選擇離開。他或許會去做壹些他喜歡但是你不喜歡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真正懂得欣賞他,不再把他當做“問題”去解決的時候,你們就能真正彼此相愛,也能坦然離開,而不是去妄想他成為那個你想象中的人。

當我們不再要求父母必須愛我們,我們就能真正感受到為人父母的局限性,他們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就能真正認識他們,明白他們,懂得他們,理解他們,當我們不再堅持解決問題,不再活在想象之中,我們才能真正地去愛他們……

過于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決所有的問題,會讓我們喪失謙卑之心,過于自大,覺得自己無比重要,覺得壹些事壹些情無比重要,而當世事不如人愿,我們就會陷入情緒之中,不擇手段地進行控制乃至攻擊,然后陷入挫敗失落,自我否定之中,長此以往,事情不但不能得到解決,反而會被越搞越糟。

科學尚且存在無數(shù)疑點,人與人的關系又怎么會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發(fā)展呢?

只有承認我們的渺小,我們的無力,承認我們不能解決很多問題,世事不能全然如人所愿,我們只能在此基礎之上盡力而為,我們才能真正投入到真實的生活中,去體驗這個世界,去體驗我們彼此間的關系。

從某個角度而言,我們都是活在狹隘觀念中的“病人”,我們無法治愈自己,如果我們誤解自己可以痊愈,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便將病入膏肓,但是如果我們不再期待治愈,而是帶著這種“疾病”而去積極生活,我們反而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與力量。

壹心理專欄·瑋夫雯斯基

作者:廖瑋雯,心理咨詢師,曾出版隨筆《無須討好世界,且讓自己歡喜》。

專欄簡介:「瑋夫雯斯基」在各種地方說過很多話,寫過不少字,以前覺得對錯參半,現(xiàn)在愈發(fā)不敢篤定,人生在世,妄語太多,開口即錯,如若非得讓我在這諸多胡言亂語中挑選壹句,我選:認得請自己,付得起代價。往后我說的,寫的,你聽了,悟或惑,對或錯,全都不賴我。

更多文章可關注:wfwsj1986,約稿、咨詢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