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孩子的自覺性是怎么來的?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哪位家長會承認自己不尊重孩子,即使在教育問題上做得非常糟糕的家長,他在理念上也認同尊重孩子,并且認為自己是尊重孩子的。只不過,他們的行為和理念發(fā)生了背離。其理念和行為的背離,源于兩方面意識的匱乏:(1):缺少“尊重”的心理基礎,即信任(2):沒找到實現(xiàn)“尊重”的路徑,不知道能帶他走上這條途徑的,是一塊意想不到的路標:自由。自由——在教育上,這個...
孩子的自覺性是怎么來的?
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哪位家長會承認自己不尊重孩子,即使在教育問題上做得非常糟糕的家長,他在理念上也認同尊重孩子,并且認為自己是尊重孩子的。只不過,他們的行為和理念發(fā)生了背離。
其理念和行為的背離,源于兩方面意識的匱乏:
(1):缺少“尊重”的心理基礎,即信任
(2):沒找到實現(xiàn)“尊重”的路徑,不知道能帶他走上這條途徑的,是一塊意想不到的路標:自由。
自由——在教育上,這個詞的重要性無可取代;但在生活中,最容易丟失的,也是這個詞!盧梭曾為此嘆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尤其在當下中國,由于我們多年來熱衷于講紀律,講嚴格,所以“自由”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個陌生詞。尤其在教育上,人們錯把控制當成教育,卻不知每一種控制,都是一條或粗或細的繩索,天天往孩子身上纏繞,導致孩子心理功能失調(diào)。被捆綁的孩子,他們最終變得心理失序,懦弱膽小,逆反暴躁,謊話連篇,刻板狹隘,等等,都是有可能出現(xiàn)的癥狀。
有位家長給我寫信,說自己以前是個“穿西裝的野人”,對孩子管得太嚴厲,看了我的書后,感到后悔。可她現(xiàn)在有一個著急的問題,不知該怎么辦。
她的孩子剛上幼兒園,尿急了居然不敢跟老師說,尿了幾次褲子。
老師和媽媽跟她說了好多次,告訴她尿急了可以自己去衛(wèi)生間,不必跟老師說,孩子才敢去衛(wèi)生間。
可是,去了衛(wèi)生間后,居然不懂得自己回來,一定要老師喊才會回來,否則一直在衛(wèi)生間待著。
從錄像看,她一天都難得笑幾次,沒人找她就呆呆地坐著。家長不明白孩子這是怎么了?
這位家長自己在信中其實已經(jīng)把原因說明白了,她一直對孩子管得太嚴,嚴厲教育像一把刀子,肯定會讓孩子受傷。家長可以在一夜之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此扔下刀子,但孩子身上的傷不會在一夜之間痊愈,它需要時間,而且有可能落下疤痕。
兒童成長中的每件小事,幾乎都可以在自由或不自由的感受中,成為或好或壞的教育事件。持續(xù)性的錯誤教育總是有代價的,沒有哪種一再發(fā)生的過失會不留下痕跡。
自由的孩子才會有自覺
我非常喜歡一位家長講給我的這件事,也曾在多個場合提到這個故事。
她的孩子大約三四歲,很愛吃糖。媽媽害怕孩子吃糖太多會有齲齒,也擔心會發(fā)胖,就嚴格控制數(shù)量,規(guī)定孩子每天只能吃兩塊。
孩子經(jīng)常是一醒來就迫不及待地要媽媽拿糖給他,而且經(jīng)常在吃完當天限額的兩塊后,覺得不夠,纏磨著媽媽想得到更多。家長堅持原則,一塊都不多給,并把糖筒放到高處,不讓孩子夠著。
可是有一天,家長發(fā)現(xiàn)了問題。糖筒里的糖在急速減少,再仔細觀察一下,發(fā)現(xiàn)放糖筒的柜子前多了一個凳子,糖筒也挪了位,心里就明白了。這個小家伙,盡管聰明,但“做賊”的智商還處在大猩猩的水平上——在搬了凳子爬上柜子偷偷拿糖后,不懂得消滅證據(jù)。
這個發(fā)現(xiàn)讓家長大吃一驚。本意是要孩子少吃糖,學會自我控制。可這樣看來,孩子不但沒少吃糖,還多吃了;自控力不僅沒有發(fā)展出來,還多了一個弄虛作假的壞毛病。
這位家長沒有馬上去批評孩子,而是開始反思自己對孩子的管理,認識到自己必須得改變一下方式方法了,于是跟孩子談了一次話。她沒有揭穿孩子偷糖這個事,而是很真誠地給孩子道歉說,你這么愛吃糖,可媽媽每天總是忘記主動拿糖給你吃,寶寶就得天天追著媽媽要糖,這樣不好。以后這樣吧,寶寶自己管糖筒,想什么時間吃糖,就自己去拿,好不好?孩子一聽,當然高興,說好。
媽媽又對孩子說,糖筒你自己管著,不過媽媽還是不希望你多吃,多吃糖的壞處已經(jīng)給你講過,所以你還是每天吃兩塊,好嗎?孩子說好。于是媽媽信任地把糖筒交給孩子,孩子既興奮又吃驚,這可是媽媽以前摸都不敢讓他摸的東西啊!
媽媽打開糖筒看看說,糖不太多了,我們一起數(shù)一下還有多少塊,還能吃幾天。和孩子一起數(shù)了,還有20塊糖。媽媽說,這些糖還夠你吃10天,到時候媽媽就買新的回來。然后放心地把糖筒交給孩子。過了幾天,媽媽悄悄去數(shù)糖筒里的糖,發(fā)現(xiàn)孩子真的一塊都沒有多吃。
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家長只是改變了一下方法,就達到好幾種教育效果。
(1):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數(shù)量;
(2):發(fā)展了孩子的自控力;
(3):防止了孩子撒謊和弄虛作假的行為。
表面看來,不過是一句話、一個方法的改變。背后卻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更改——家長由監(jiān)督者和控制者角色中退出,把信任還給孩子,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力。而這種權力的下放,必然會喚起孩子內(nèi)心的自尊感和責任感,就像一勺糖放進一杯純凈的清水中必然會使水變甜一樣——家長前后兩種做法,有本質(zhì)差異,是教育和反教育的區(qū)別,那么孩子在這件事上就會前后判若兩人。
有什么比信任更能表達對一個人的尊重呢?被尊重是人的天性,而不信任是不尊重的典型表現(xiàn)。
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一個不被信任、總是被當小偷一樣提防的孩子,很難發(fā)展出誠信、自尊的品質(zhì)。家長把管理糖筒的權力從自己手上移交到孩子手上,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生活小事件,卻是一項教育大事件,它告訴孩子,你不必是家長的“臣民”,你是自己的主人。
也許有人會說,上面糖筒這個例子,家長的辦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她的孩子比較乖,懂得配合。如果是我家的孩子,把糖筒給他,讓他自己管,一天就能把20塊糖吃完——這種情況我相信是有的,同時我也相信,一個小孩子,如果他不信守自己的諾言,如此沒有自尊,一定事出有因??梢钥隙ǖ氖?,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的,自尊是與生俱來的。
自尊感匱乏的孩子,不是天生缺少自尊心,而是他的自尊心已在前面的生活中被嚴重磨損了,家長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就是損壞的外因。